欧美市场低迷参展商拼价迎合 陶博会成“砍价”大会
陶博会未见火爆场面 何新明称大品牌未进场是遗憾
大品牌重金国外参展 佛山陶博无大牌中小企业唱主角
上周,国内规模最大的贸易洽谈会广交会如期举行,佛山452家企业将在本届广交会上亮相。然而,一期五天的会展办下来,企业却称“广交会”已不再是香饽饽,而是弃之可惜的“鸡肋”,“不参加则更加失去外贸交流的机会,参加的效果也不明显”“‘互拼’已变成中国制造的特色”。
广交会这几年的规模不断扩大,参加企业数量每年增长,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外贸交易平台之一。因而,这对于任何一个有外贸业务的企业来讲,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交流平台。本来,追求规模效应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广交会的影响力,以真正成为能辐射更广泛市场的贸易盛会。然而这几年欧美经济低迷,新兴市场却在快速发展,广交会参展商当然也应国际外贸环境转型而变,“互拼”日愈严重。
有佛山企业称,五天展会下来,收到的外商名片只有二三十张,这多家企业,参展商就像逛一个超级大卖场,多轮比价之后才会有定夺。相比以前的广交会,佛山一些品牌有一肚子难言之苦。“产品设计看起来十分相近,我们是品牌企业,在品牌与产品质量上投入当然大。但一些企业拿来的版看似相近,与我们的报价却相差十几倍。一些企业也来自佛山本土,是一些小工厂,这样内斗,真是佛山陶瓷的内耗。”佛山蒙娜丽莎陶瓷相关负责人如是称。
拼价格、拼新品、拼服务……“拼”是这几年的主题。近两年的广交会,已被企业称之为“砍价会”,“谁先松口谁就赢”。
首先,企业遭遇人工、原材料成本上升的难关;其次,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,国际采购商压低采购价格,两种力量互相博弈,企业出口利润本来就被压得很低,再加上国内企业竞争“互拼”,一场这样的展会下来,企业感觉收获不多,反而相当受伤。
搭着广交会这趟快车,企业当然是可以较快较好地驶向国际。在外贸如此严峻的情况下,一场展会,如何赢多伤少?笔者认为,佛山企业应该更好地抱团,坚持以质量品牌制胜,减少恶性竞争的价格战,或者像宁波军团一样,整合佛山企业资源,通过光盘与手册在广交会上加强宣传。
或许因经济形势不佳,广交会这一外贸交易平台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实质性的订单,但佛山制造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,更密切地接近国际市场,感受国际经济温度,参与市场更充分的竞争,是参与“洗牌竞争”十分必要的环节。
长远来讲,走低价同质化竞争之路,肯定不是长远之计。佛山企业利用广交会走向国际,不要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时的订单而一味拼价格,更多通过广交会去接触客户、了解市场,从而确定转型升级的方向。